以民为重,儒学就不能以民的教主身份来教训民,而要改变轻视民众的态度,尊重民众,予现代民众的生活方式、世俗情怀、世俗欲望以及价值观念、价值理想以同情的理解。
这对于我们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伦理问题提供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理论思路。其中的适当表现在个人基于其德性、依互动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和场合不同而作出调整,从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其中起主宰作用的稳定因素是行为者的美德,选择情境的外部因素则是变量。这段话是孔子在给子贡讲无言之教时说的,表面上讲的是天道,其目的却是为了向子贡提示人道或其所倡导的仁道:与天道流行一样,仁的呈现不是靠言说,而是靠践行,表现为有序地推扩的关爱。培育健康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人际关系,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天道流行虽然无言,却是在有序地化育万物。爱则延及所有的生物,是一种一般性的关怀,或者说就是善意。
仁者爱人之爱是一种经过自觉选择的偏向性道德关怀,因而其所蕴含的道德视角总体上说无疑是具有偏向性的。按照这种态度和解释,我们不应把其他物种视为异己,而应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易传》与《易经》并非同一时代的文本,《易经》是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易传》是战国时期的义理之作,因此,本文的文献依据仅限于《易传》。
王弼注:天地者,《易》之门户。但到了《易传》,生的涵义宇宙论化了:不仅指草木之生,而且指万物之生。这种天地之生的观念,显然是存在者观念,而非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属于这种思想。
然而上文已讨论过,天地乃是作为形而上者的本体或宇宙本原,即是存在者化的实体。 【提要】讨论生生观念,不能脱离其原初文献依据,即它在《系辞传》中的原初涵义,亦即生生何谓的问题。
当然,作为筮书,整部《周易》之生,归结为吉凶生。这种阴阳变易乃是‘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亦即本体。这就是说,生乃天地之德。但当我们将其视为‘形而上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将其存在者化了,它成为我们的观念系统及其陈述之中的最高范畴。
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可惜没有展开。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笔者也曾指出:《易传》建构的乃是一种宇宙论的本体论,其本体即‘一阴一阳的‘变易,亦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生生之谓易。因为《周易》的《易传》是儒家的作品,它讲的这个‘生生,讲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其实说白了,还是讲的儒家的仁爱。
只不过它是把我们原来所理解的人的一种本真的本然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形而上者的高度。二、生生何谓:形上存在者的运行通过以上对生的讨论,现在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生生何谓?即:《系辞传》所说的生生究竟是什么意思?(一)天地之易既然生生出自命题生生之谓易,即生生是在讲易,那么,要理解何谓生生,就要理解何谓易。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那么,吉凶何以生?生乎动。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这种关系就是礼,即既有的社会伦理规范。这里强调的是其表达:‘生生只是两个动词而已:这里没有主词,也就是说,没有主体、物、存在者。这里的乾坤并不是指的《周易》乾卦和坤卦,而是指的天地。这显然是将这里的易理解为带书名号的《易》,即把天地理解为乾坤。
因此,首先应当讨论《系辞传》的生观念。李承贵教授对生生观念本身的正面研究,即前面所引的他的概括,生生也属于形而上的层级,是讲的万物发生的根源 ,犹如李尚信教授所说的万物的开端。
因此,生生是说的形上存在者天地的运行。上文讲过,易本身是说的天地之易,即天地的变化,那么,显然,生生之谓易也是说的天地的变化,即以存在者化的天地为前提。
这就是‘神——本源之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就表明,变易本体论渊源于生活。质言之,易是说的天地造成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从富有之谓大业到阴阳不测之谓神,共八个之谓,构成一个系列,显然可以分为两段:1.生生之谓易之后为一段,所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显然是讲的易之为书的事情,即指《周易》其书的生生观念。换言之,《系辞传》的生是一个存在者化的观念。
道德心是伦理学范畴,认知心是知识论范畴,它们都不足以充任本体,而是处于本体之下一个层次的分野。而《系辞传》则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3.生生之谓易正是以上两段之间的转枢,这里的易首先指易本身,然后才过渡到带书名号的《易》之为书。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回答作为形下存在者的万物及人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回答作为形上存在者的天地乾坤何以可能的问题。生活如水,涌流不已,生生不已,显示不已:这就是‘天——本源之天。
为此,我们来看《系辞传》是怎样讲这样的易本身的: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何为 近年来,《周易》生生概念受到中国哲学界不约而同的重视,形成了一种堪称学术思潮的现象。也就是说,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存在。不过,安乐哲教授最近出版的个人文集《生生的中国哲学》所说的生生,是说的中国哲学生生不息(前述李承贵教授的《生生的传统》亦此意),即活着的中国哲学(Living Chinese Philosophy)。
故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这里作为最初出发点或终极源泉的那种关系构成的东西,就是伦理生活中赖以规定人际关系的礼。
其实,所谓传统所说的道德本体是来自牟宗三的概念,而非中国哲学传统的概念。他与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一样拒斥形而上学 ,即明确地否认中国宇宙观始于某种独立的、超绝的理念,和与之相关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表象区分。
但孔颖达随之指出,易本身,即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在天施地生的观念中,天显然比地更具有能动性、主体性,所以《彖传》称天乃是首出庶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